今年7月28日,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第三个“世界肝炎日”。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感染率高、病程复杂、预后较差、难以治愈,是我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据估算,我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人,其中20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
1992年原卫生部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实现了疫苗免费;2005年实现了免费接种。我国每年接种的儿童数约1600万人;2009~2011年我国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作为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实施,全国共补种 6800余万人。
在过去的20余年以来,通过实施“预防为主”的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目前,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9.75%)相比下降了26.36%,其中1~4岁儿童为0.96%,与1992年(9.67%)相比下降了90%;15岁以下儿童为2.08%,与1992年(10.52%)相比下降了80%。
据最新调查数据估算,1992年~2009年,全国预防了9200万人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其中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2400万人,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引起的死亡430万人。
目前,中国已正式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认证,实现了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感染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表示,中国采取的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这一成功的乙肝控制策略,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典范,是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成就。
与控制乙肝取得的显著效果一样,中国通过实施免疫规划,在控制其它疫苗可预防疾病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1942年《国民健康之现状》,全国每年发生各种疾病1.4亿人,病死率达25%~30%,其中41.1%死于传染病。每年婴儿死亡约360万人,死亡率高达200‰,全国人均寿命仅为35岁。由于免疫预防未能广泛开展,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如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白喉、麻疹、百日咳等严重流行。
1978年实施计划免疫后,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率不断上升,先后取得了以省、县、乡为单位的儿童疫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通过接种疫苗,我国消灭了天花,1995年以来没有了本土脊灰病例,连续七年没有白喉病例,麻疹、百日咳、流脑、乙脑、甲肝等传染病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其中,2012年麻疹发病率较1978年下降99.7%。
为了及时发现和处置疫苗接种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动态分析不良反应,并进行规范处置。2011年我国疫苗监管体系(包括疫苗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处置工作)通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
科学实践证明,要消除麻疹,需要95%以上的适龄儿童接受2次麻疹疫苗的接种;要最终消灭脊灰,必须保证90%以上的儿童接种脊灰糖丸疫苗。其他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也是如此,要实现彻底控制,需要保持高的接种率,才能建立人群的免疫屏障。如果不接种疫苗,或接种率很低,不仅个体会患病,而且达不到整个群体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效果。全世界有很多这样惨痛的教训。英国有一些人因为怀疑麻腮风疫苗安全性,拒绝接种疫苗,导致麻疹的流行;日本一些人因为怀疑百白破疫苗安全性,不接种疫苗,导致百日咳的暴发;尼日利亚还出现因怀疑脊灰糖丸的安全性,不接种疫苗最后造成脊灰的死灰复燃,不但本土发生成千上万的儿童瘫痪,并且导致该疾病向其他19个无脊灰病例的国家传播。
要控制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保持疫苗高接种率是关键。